专题摘要:如今的鼓楼如此残败,城墙似乎仅留下主体这一处。史记鼓楼的前不远处便是府城城门,熙熙攘攘人来车往,如今在岁月里沉寂、腐烂。城墙上有明显修补过的痕迹,添的是青色的石块,补的是混凝土的夹浆。穿过城门,仔细看拱门的两头,已然看不到吴典手书的“奇甸文明”与“海南壮观”。这一座楼,还会否迎来它的重生。
现存的鼓楼,为清代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吴典修造。吴典当时任琼台书院的主讲,琼山府城人,曾任四库全书编撰官。由他倡修的文明楼、台基不变,台基墙外层用青石围砌,内层用红土夯成,台基中间开一条南北向的石拱门。南门灰塑“海南壮观”,北门灰塑“奇甸文明”。楷体,均属吴典手笔。北面东西南侧设登楼台阶各3层72级。外护石栏扶手,阶台有篷廊。楼宇阔3间,深3进。东西长24米,南北宽16米,高9米,青瓦飞檐式建筑,楼脊塑双龙朝日,檐角高翘,各有卷云。内有圆木柱24支,柱础为石质鼓磴式。檐上梁头雕成龙状,檐下通廊宽1米。楼宇正中原来设有神龛,供奉文昌帝君偶像。楼前设石栏,供人远眺凭吊。 [全文]
鼓楼又称谯楼、文明楼,在今府城镇鼓楼街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海南卫正式成立,卫指挥王友在元醮楼故址建鼓楼,有台基和二层楼宇,共三级。成化十七年(1481年)夏,卫指挥李泰将原台基加大并且夯实,并对楼宇加以修葺。万历十六年(1588年)夏,军器局在楼台上制造的兵器失火,楼宇全都被烧毁,只剩下来秃台。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琼北大地震将鼓楼震毁,万历四十三年(1705年)尚书王宏诲、知府谢继科,推官傅作霖等人复修。